关于内容和时间的简单思考
内容形态的进化,即为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获取效率的提升
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内容产品形态经历了几次更迭:文字 - 图文 - 音频/视频 - 直播。对应的内容互动形式也经历了留言板 - 评论 - 弹幕的演变。这种演变最直接的原因是通信技术的提升,依托于高速率、大带宽、低延迟的技术,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。但这种演变还存在一条暗线: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获取效率的提升。图片的浏览速度会明显高于文字(注意这里并不是指阅读文字是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),而视频在浏览时可以同时获取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,直播更是可以在视频基础上,实时查看其他用户的评论和互动礼物。从这个角度可以预测未来的内容形态趋势,会向着「高沉浸,多感官,泛形态」的方向发展。
时间线的内容分发模式可能不是最优解了
最早的时间线(timeline)会把所有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在用户的交互页面上,阅读顺序依赖于内容产出顺序。个性化推荐系统普及之后,内容产品依然 沿用时间线的 feed 流模式,只是排序的方式不局限于严格按照时间顺序。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效解决了长尾内容和时效性滞后内容的分发。而现在使用更为广泛的抖音类产品,干脆更直接地移除了 feed 流,首屏直接展示内容,滑动进行内容切换。从本质上来说,这种变化降低了用户的内容筛选成本。平台给到用户更多的选择,从另个一层面来说其实加重了用户的选择负担,内容的发展趋势应该从「用户找内容」向「内容找用户」的方向迁移,在这个层面上来说,时间线已经不适用,无论图文还是视频都需要面向用户更高效的分发方式。当前的内容分发基于用户的兴趣,可以预见以后会有基于更丰富维度的内容分发模式,例如基于 LBS 或是互动的分发。
内容商业化的本质:时间换钱
内容商业化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类:
- 订阅:用户忠诚度的商业反应,建立「生产者 - 内容平台 - 消费者」的绑定关系,极大限制了内容用户的使用场景,用户的时间被束缚在特定的平台和特定的内容中,使用时间越长,订阅付费概率和频次越高,这要求平台和对应平台的生产者有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
- 广告:大多数内容平台商业化均采用广告变现的模式。平台并不参与直接成交,更多是以流量池的形式,将用户圈在自己的领地里向其他产品进行导流,从而获得收益。那么用户粘性越高,使用时间越长,则越有可能成为合格的流量用户,从而完成转化
- 内容电商:内容电商之于广告,优势在于将内容直接定义为广告,用内容引导消费行为,重塑电商生态。本质来说和广告类似,消费者在其中使用的时间越长,浏览的内容越多,成交的可能性则越大
- 版权 /IP 商业化:更多是内容品牌建立后的商业化行为,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内容平台
- 其他还未探索出的商业化可能性 通过以上对商业化模式的分析,可以看出时间这个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用户每日娱乐时间是有上限的,平台如果能抢占到更多,其商业化就更顺利。
评论的时间永远在正文之后,但它的价值不一定
优秀的评论之于正文,更多的是锦上添花。诚然需要先有正文再有评论,但评论的价值并不仅仅来自于时间的先后。平台在进行内容推荐时,往往更多考虑正文内容的推荐而忽略了评论内容。这有一定的道理,因为脱离了正文内容看评论,可能无法通过上下文进行内容的理解,但这并不应该产生局限。有趣的评论往往可以引起读者对正文的阅读兴趣,甚至能引发更新更有趣的评论内容,这无疑是一个正向循环。因此如何把平台内的优秀评论结合在正文中进行分发,可以是内容平台挑战和调整的方向。